宋繁银,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,曾任《南方都市报》副总编辑,《时代周报》总编辑。现于北京从事教育行业。针对近日日的教育培训行业风波,他对易简财经表示,违反教育规律才是学而思注定倒闭的真正原因,对孩子来说,学习是天性,阅读是基础。
违反教育规律
学而思走向倒闭
禁止义务教育选拔,其实不是最近的事。早在2012年,教育部就发文,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,要求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考试选拔学生,坚决制止“奥数”等各种学科竞赛。因为环顾全球,义务教育阶段的主题词都是“公平”,不能用所谓的名校、奥数在小学阶段就人为造成不公平。
所以过去十年来,学而思一直违反义务教育的思路,知错犯错,他们用数学题帮着名校去选拔学生。有一段时间,想上名校,必须上学而思,国内的四大杯赛都被禁止了,但都改名地下存在。
比如,奥数不叫奥数了,改名为“数学思维”。真正懂教育的都知道,学生经常做过难的数学题,会导致厌学症,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被提前击垮,这个是后患无穷的。
而且奥数是违反教育学规律的,在小学九牛二虎之力学半年的知识,其实高中就一堂课而已,反而,小学阶段应当是广泛接触大自然,而不是去刷题。
学而思这种企业是入学政策扭曲的产物,全球各国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追求公平,只有中国搞义务教育的名校,带动学区房畸形繁荣。
放眼全世界,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是这样干的,为了自己的企业赚钱,让学生学无用的东西,损失他们的玩耍时间、阅读时间,所以说这种企业最终走向了倒闭。
义务教育,就是国民教育,不能提前分层。超前学的危害,在教学界是常识。所以,教育部三令五申,但家长被学而思营造的大环境蛊惑,帮孩子做出了错误的教育决策。
大家可以抽空点开一个数学思维的教学视频,感受一下,老师们不是在教数学、计划,在教各种各样的技巧,而是让学生记住答题技巧,就足够了。这不是真的会数学,是知道“两车交错”之类的答题套路。
小学生,应该去亲近自然,培养各种各样的学习兴趣,学会阅读。中国古代的教学智慧就是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让学生识字。识字之后,以自学为主,广泛阅读。
但是中国家长们感到焦虑,因为不懂这些道理,因为全民补习,有人破坏了生态。大家想想,为什么高中阶段靠学校,但是小学、初中靠补习班呢?这个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,就是小学、初中的入学,“名校”需要奥数而已。
我们小时候,校长是轮换的,教学骨干是轮换的,所以我们的乡村小学,也有县一小的老师,这个都是教员留下的闪光的东西,日本的义务教育阶段,就是类似教员这样的轮换制。
只有到高考备考的时候,才有所谓的补习班。补习班也是以独立老师为主,大家有空可以看一下日本电影《垫底辣妹》,里边有讲日本的补习文化,一般不会出现小学就需要上各种学习班。
千亿市值的好未来,他们就是奥数最大的推手。主要集中在小学数学这个学科,就已经有千亿市值,初中之后,好未来的所谓“补习”就不灵了。
什么是真正的教育
教育英文叫educate,源于拉丁文educare。educare是个名词,由动词educere转换而来。educere,由前缀e、词根ducere合成。在拉丁文中,前缀e,意为“出”,词根ducere意为“引导”,合成起来就是“引出(draw out)”。所以,educate就是,采用一定的手段,把原隐藏于人身上的东西“引出”,也就是,把一种“潜质”转变为“现实”。教育,则是向内求知,改变认知,发掘人的潜能。
培训的英文叫train,在拉丁文、英文的意思就是:order of occurrence leading to some result,按一定的次序,背会公式,懂得在一定场景下应用,你就毕业了(trained)。经过了这个train,你还是你,只是多了一种技能而已。
了解了train、educate是什么,对大家教育宝宝,是不是有帮助呢?educate在古英语还是一个多义词,有rear(抚养)之意。所以,一言以蔽之,教育,就是“通过细心地照顾,让孩子心智中的潜力得以挖掘,最终认知水平得以提高”,educated,则是你内心的潜能已被挖掘,认知水平由潜力状态,激发为现实。
从这些英文我们就可以推出什么是教育的目标?就是引导:
1.学生独立思考、深度思考;
2.让不喜欢数学(语文等等)的学生,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。
学而思的体系做不到这两条,他们只能“培优”,不会“补差”, 专业上说,是一个人造的失败体系。所以,好未来一出了小学数学的学段,就彻底不灵了。
初中、高中,中考、高考他们都不能胜任,这就是真相。高考考得好,跟好未来、新东方一毛钱关系也没有。因为他们跟教育也没有关系,充其量也就是个培训机构。
他们的需求,是假的需求。是他们利用扭曲的初中入学人造出来的,这样的企业,本质上对人类无价值,这也就是,为什么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没有好未来这样的“补习班”。
教育最大的资源,其实就是“聪明的孩子”, 其实中国高考就是县中现象,一个县中,集中了全县最牛的尖子生,现在学区改革,以地级市为单位,地级市内部,学生可以流动,所以,演变成市中模式。
学习是天性,阅读是基础
人的天性,就是学习。学习的乐趣,对小孩子来说,无与伦比。小孩子打游戏,不过是患了隐形的厌学症,游戏,就是重复重复,非常的无趣。
荀子说:学莫近其人,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是亚里斯多德,所以,亚历山大大帝不是偶然。
知识,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,一般家长确认为学习就是背诵。学习兴趣+学习方法,玩着就能第一。
这个是具有普遍性的,我身边的学霸,基本都是玩着上了北大、清华,共同特点,就是从小爱学习,别人觉得学习是负担,学霸觉得学习是乐趣。我北大中文系的一个同学,然后现在就是星巴克的总架构师,所谓程序员,就是聪明的宝宝,不分文理。
在这里说一下北大高考的成绩分布,各位家长可以思考一下:
1.数学140分以上,才是高分,高中数学根本不难,而且越来越简单。
2.英语140分以上,才是高分,因为高中英语其实只要求熟练掌握800个词,太简单了。
3.语文,120分就是高分,因为,语文考的是阅读理解,无法刷题、速成。
这样讲大家明白了吧,让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,通过阅读去提升理解力和表达力。一个理解力强的人,应付高中数学,根本不难。一个连吴亦凡警方通报,理解出来还有偏差的人,就是理解力不行。
怎么能看得懂数学课本、化学课本呢?无论什么课本,都是“语言”写的,一般孩子的理解力,根本读不懂课本,读不懂课本,就是基础概念都没领会,当然学不会数学、物理。
所以,人类的第一件工具,就是语言。各位写字的童鞋马上明白,语言能力,写作能力,本质上就是思维能力。
人类的第一所中学,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,有个名字,叫“语法学校”, 古希腊的教育,就是亚里斯多德怎么培养亚历山大大帝,就是通过阅读经典文章,去学习三艺——语法(规则)、修辞(表达法)、辩证法(思维能力)。
所以,聪明的父母,就跟着孩子一起读一篇文章、读一本书,让孩子懂得概括,懂得条理。。潜移默化,让孩子学会三艺。
我认识的学霸,基本都是这么成长的,从小爱读书,阅读量大于同龄人几倍,大家有空,可以看一下高考语文的试题,就靠两样:阅读理解+作文。
但是,优等生也只能得120分左右,说明中国学生,就是理解力跟不上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国的中小学数理化水平世界前列,但到了大学、研究生阶段,我们的创造力明显不够。
大家看一下微博的“讨论”就知道,其实就是阅读理解问题。一个规律是,从小语文好,没有差生的。
语文,就是学习工具本身,工具锋利了,才可能挖到金子。反过来,数学可以速成,语文不能复习,全看素质。
学生理解力强,学什么都十分简单。什么叫聪明?就是理解力强。所以,荀子说:伦类不通、仁义不一,不可谓善学,伦类,就是会“归类”、逻辑思考的思维素质。一秒钟,能看出共同点是什么,下一秒可以看出,不同点是什么,这个就叫理解力。
数学,就是基础概念搞明白,然后跟得上课本,基本不会差。数学的门槛,就是基础概念学习阶段。
要怎么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?跟小孩一起一起读名著。比如,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,读完了一起讨论,他说,你听,看他的概括能力、条理能力。让他给你做一个人物关系思维导图,帮你总结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,联系自己的生活,一起探讨书里的人物跟自己的关系。
这样,就可以让你的小孩提高理解能力,爱上学习。知识不是外在的,是内在潜力的现实化。